精神生活的空间
傍晚时分,匆匆赶往轮渡。途中经过一小区,透过残缺的围墙,一幢破旧的楼房下面气定神闲地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老人在专注地拉着小提琴,楼房大概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他应当是旁边楼房里的主人之一.我只能看到老人的侧影,他穿着一件T恤衫,脚穿一双塑料凉鞋,灯忽明忽暗,听那琴声的旋律好象是我曾经看过的一部罗马尼亚影片《沸腾的生活》的音乐,脑海里随之飘来一幅画面,海鸥飞翔,一个面容模糊的男人在马上飞奔,身后是大海,这旋律和画面是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我知道它们曾真切地存在过。此时一墙之隔外的主干道上车水马龙,有多少人在灯红酒绿下觥筹交错,而老人依然在这样的繁华中享受着寂寞、享受着属于他的快乐和满足,刹那间我被一种感动的情绪充盈着---清贫不是一般的贫穷,而是由自己思想与意识积极创造出的简单而朴实的生活形态。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上网搜索了下,《沸腾的生活》上映应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侯,我不过也是个孩子,梳着两个小刷子,穿翻领的红灯芯绒外套和卡其布的蓝裤子,用友谊牌雪花膏。我试图回想那当时少有的西方电影给我带来的冲击:第一次走近了头发卷曲的英俊男人和美丽女人,大海,骏马和口哨!
我把《沸腾的生活》主题曲放在了微博上,这是一个约会青春的暗号,无须解释,同龄们来了,自动转发,共同回忆起那些仿佛被忘却的时代,那些曾经飞扬的青春。但现在很多人、事,还有青春梦想,清情已经消失了。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过着犬儒的生活,压力、动力和焦虑接踵而来,时间过得充实而疲惫,没有一个安静的心态,自然精神虚耗不堪,工作、生活、家庭、老人、孩子组成的一切,更是将时间切得七零八碎。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日变得越来越可怕,眼泪越来越不容易流下来,对作品中表达感情的词语越来越无动于衷。时常怀念年少时读诗的日子,那是个纯洁丰富的时代,那时正是北岛、舒婷、顾城、席慕容的巅峰时期,那个年代的诗人是万众的偶像,诗是一种亲切的理想。"从明天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曾经令我心灵颤动过的字句,逐渐淡忘。庸碌的我只是"从明天起,关心蔬菜和粮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些曾经令我神魂颠倒的影像已渐行渐远成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片段。而今晚突然听到的这首过去熟悉的旋律《沸腾的生活》却让我想起我曾经是个怎样的人。
王小波说得好,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它道明了人在追求牛奶面包、丰乳肥臀之余还应该追求一些无用的东西--诗意。虽然它轻飘飘,一无所用,但鲁迅说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它是岁月的刻度,能把抽象的时光变成力量打在人身上。诗意放在日常生活中当然没有那么沉重而伟岸,它不过是另一些更有趣,更有余韵的物事,比如看闲书,欣赏电影,拉小提琴,就象楼房边的老人那样,能在悠长的岁月中,把人生过得这么有声有色,在俗世中不乏味不倦怠,那他这样的人生一定很精彩。
日子何其漫长而又短促,几乎忘了我的生活曾经是沸腾的。好吧,人生不止是用来煎熬的。只要大海还在,只要马依然奔跑,我的生活就还是要高飞起来,充满轻灵的歌声。
(文/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