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独的猎手
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作品的主题之一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不满十四岁的女孩米克,像棵奇花异草一样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南方贫穷的小镇。不同于周围那些与贫穷相伴而生的具有单薄喧嚣性格和气质的人群,米克是一个对音乐极度敏感的孩子,总有一首钢琴曲或是其他曲子,在她脑子里转来转去。她有着惊人的通感能力,莫扎特的曲子--“闻起来有春天雨后的味道”,“有时候像是五彩缤纷的水晶糖,有时候却是她所能想象的最温柔、最悲伤的事物”,每次听到莫扎特曲心脏都会紧缩,心都会被伤害。她梦想成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为了实现这一不切实际的梦想,小姑娘勇敢地与命运进行了不懈的抗争。 饥饿可以忽略,寒冷可以忍受,米克把自己的世界分为“外屋”和“里屋”两部分。“外屋”是现实的世界,“里屋”里的则是她的梦想、音乐。她写音乐,床底下放着谁也不能碰的盒子,里面是还没有完成的自制吉他和一些可以哼唱的原创曲谱。她省出午饭钱去上私人钢琴课,渴望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夜里,她总是一个人跑到富人区小楼房的窗户底下,偷听老式收音机里传出的莫扎特、贝多芬。对于米克而言,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是她成长过程中的伴侣,更是她困顿情感的出口。但是周遭的环境特别是贫穷的家境迫使她不得不放弃梦想。在家庭经济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为了生活米克退学参加工作做了一名店员,终日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累。在单调而滞钝的生活中,成长中的米克就象打磨中的瓷器,粗砺、紧绷,打磨到一半就被遗忘,丧失了成为瓷器的机会,在提早介入现实生活的磨损中一径地粗砺下去。“里屋”的音乐象被锁在了离她很远的某处,让她再也触摸不到。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麦卡勒斯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麦卡勒斯出生在气氛诡谲的美国南方,和大多数南方作家一样,她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南方浸染着她的整个生命,是她血液里的情愫和骨子里的依恋,家庭的教化和南方的独特气质对麦卡勒斯的思想感情、写作风格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第二代南方作家,她一方面痛恨南方愚昧落后的旧传统,另一方面又畏惧现代文明带来的人际隔膜,还深深地感受到南方的历史负重,她在一种对南方“既爱又抗拒的情绪中摇摆不定”。女孩“米克”是麦卡勒斯在小说中着力塑造的另一个自我,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在她身上不仅投射了作家自已在理想破灭后的挫折感,而且是所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青少年的代表—他们富于理想雄心勃勃不满足平庸沉闷的生活,但迫于环境的压力只能无奈地屈从于生活,那种孤助无力,那份挫折感,失意感都在米克的心理活动中展露无遗。 麦卡勒斯的笔调和呈现方式,是那种我一见倾心进而追随阅读的作家,其他几部成为中文版的作品我都看了,她的作品是“一座没有彼岸的桥”,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读完麦卡勒斯的系列作品,我有极大的兴趣想了解她的经历、个性、生活方式。和麦卡勒斯孤寂的作品对比,麦卡勒斯的现实生活充满了喧哗,我在大部头传记《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里看到了一个让我感觉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迷乱的卡森,一个脆弱的、时常发作歇斯底里症的、极度自私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相当难缠的、具攻击性的、酗酒的、自我摧残的人。同时,她又是一个清醒的执着的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她还是一个天真善良羞涩可爱的人。《传记》呈现了女文学家的生活图景,呈现了她悲苦纠缠但又光耀美丽的内心,她对他人的滋养对他人的伤害,引人沉思。她的尖利、明亮的才华以及才华的释放过程,令人感佩。
麦卡勒斯的心经常孤独的,她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猎手,她的作品以其高超的叙述和现实主义一般的呈现,为我们描述了人生的荒谬和悲惨,而且不给予任何希望,这是其独特的杰出贡献,但同时让人难以承受。
(文/综合管理部 张萍)